從職業婦女,回歸到家庭,也不是一路平穩,先說說遇到的考驗吧!
一、經濟管理能力
經濟不虞匱乏的人才有本錢辭職嗎?
二OO七年,是Jello全家收入最高的一年,雙薪家庭,充裕的物質享受,但並未帶來相對比例的快樂,反倒讓我們活在精神匱乏的生活當中,失序大亂之際,也因友人的牽連,欠下生平第一筆債務。
理性來說,Jello不應該辭職,應該要幫先生儘快還清債務才對,又遇到全球金融風暴,選在這時辭職,似乎不是明智的抉擇。
一方面,先生體會到老婆回家後、享受到家庭和小孩的快樂,充分支持我不要回去上班。另一方面,以前兩人賺得多,雖然不致於揮霍,但也從未學習「善用資源」的功課。
當家中只剩下一份收入,老婆在家時間多,也有更多的時間購物,如果照以前的生活模式,未來堪慮。所以Jello開始學習怎麼管理金錢,明智地運用資源,這是以前不曾想像過的,往者已矣,來者可追。
當然,有些家庭的處境並不允許父或母能全職帶小孩,但我相信,只要有心,逆境中也會找到好方法養育兒女。看看張成秀的例子。
二、摸索自己想要什麼
龍應台在「孩子,你慢慢來」這本書裡寫道,「誰能告訴我做女性和做個人之間怎麼平衡?我愛極了做母親,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,就能使我覺得幸福。可是我也是個需要極大的內在空間的個人……女性主義者,如果你不曾體驗過生養的喜悅和痛苦,你究竟能告訴我些什麼呢?」
每個人,不管是男人、女人,都要「實現自我」的動機趨向,都有私心想要做的事,或想要追求某方面的「成功」。這時、小孩和家庭,在當下,我們都認為是種牽絆。
最近看了張曉風編的「親親」一書,裡面描述的父親、母親,多半自我犧牲、刻苦奉獻,著實令人感動,因著他們的犧牲,讓孩子們的心中,留下永遠的幸福感。然而,有沒有可能在女性角色與個人成長之間,達到一種平衡?
在「愛是一種選擇」一書中,曾表達一個觀點:一個孩子,小時候若沒有感受過雙親的慈愛,縱使長大能夠體會神的愛,對他來說,仍然是種缺憾。母親,是責無旁貸的責任。然而,自我呢?
在這社會,當家庭主婦,刻板印象就是歐巴桑,是家庭的寄生者。如果沒有足夠的強心劑,了解身為母親的價值,很難避免失落感。
剛回歸家庭時,我也覺得,每天做家事,當個台傭,實在是浪費時間和埋沒才能的事。Jello還有教會這個社交圈,萬一沒有的,每天就只能面對老公、小孩、連續劇,那真會坐困愁城。
Jello也會擔心,萬一將來孩子長大了,或意外發生,Jello是否在就業上還有競爭力?
曾認識一個姊妹,三個小孩,在家兼一點課,把賺來的錢雇人來打掃家裡,他說,他寧可把時間花在陪小孩身上,而非整理家務。又有另一個姊妹,他說,他在煮飯、洗衣服時,只要想到,這是為他心愛的家人所從事的服務,內心就感到快樂。
我想,姊妹們會找到生命的出路,想出讓自己快樂的方法。
又有些姊妹,因小孩上學的時間多了,回到學校繼續進修或兼差工作。但他們把握了一個原則:把家庭擺在第一位。
又或者有些姊妹,一個禮拜會花幾天,請老公帶小孩,讓他能夠去充電、或放假做些自己想做的事。
有時,需要其他人的支援,才能讓我們伸展自我。
我只能說,永遠不要喪失自我成長的機會。把時間用在刀口上。
我們認定的「成功」,若無家人的真心喝采,也會孤獨。
至於,十年後的我,百年後的我,會是什麼樣的人?一切還在摸索中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