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#EasyReadMore##

2013年3月16日 星期六

從TAS看12年國教

緣起

因為外子工作關係,20137月後準備到美國一年,四年級的Zoe和一年級的Ali今年七月也要就讀美國當地的小學。為了了解美國學校的教育環境,剛好臺北市家長聯合會3/15(五)舉辦了台北美國學校的參訪行程(Taipei American School,以下簡稱TAS),因此Jello藉此機會先去瞭解東、西教育環境的差異。

這次由TAS負責教務、教學的副總校長Karen(不確定正確拼法)為我們做簡報。

900萬分鐘

900萬分鐘是什麼意思?是一個孩子進入TAS到他畢業,在學校的時間。
TAS他們是從K412,也就是從四歲的幼稚園到十二年級(相當於我國的高中)一個完整的系統。

也因為是一個一條龍的系統,因此他們在整個教育課程的設計規劃,都有相當好的延續性,不像我們的國小、國中、高中,是切割開來的,還曾產生課程銜接不上的問題。

教育的目的

在簡報一開始,Karen問了我們一個問題:教育的目的是什麼

從國中順利升到高中?
上更好的大學?
賺更多錢?
享受更好的生活?
在人格、健康、智能上有更好的發展?

當我們清楚孩子從入學到他高中這段期間,我們希望達成的目標是什麼時,那麼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上,就能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規劃。

TAS的教育目標,他們希望能培養孩子具備國際觀解決問題過幸福生活的能力。因此在課程發展上,也朝此目標進行。

Karen先播放了三段影片,是TAS高中生很著名的學習活動,也藉此說明了當這些學生從幼稚園念到高中時,具備了哪些能力。

這三段影片是機器人大賽、音樂劇、模擬聯合國。

機器人大賽


高中生要組織團隊,在機器人大賽的前兩天會公布題目,高中生要想辦法組好一個機器人,設計電腦程式,完成大賽指定的任務。比方影片中的任務是將場內的沙包堆高到棧台上。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個團隊組成的機器人不同,將沙包運送的方式不同等等。由此可以看出他們利用工具、邏輯思考、運用資訊工具等解決問題的能力,以及人際之間團隊合作、協調的能力。

音樂劇

就如同第56號教室中的莎士比亞劇一樣,TAS的學生從中學開始學習舞蹈,他們要完成一場音樂劇演出,包括服裝、道具、舞蹈、歌唱、音樂等所有的細節。


(Jello沒有當天簡報的影片,這是從網路上找的)

Karen有提到,TAS不排名學生的成績,尊重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,他說:我們不要求他們十項全能,但是我們希望他們要更好。比方,他的數學不好,但我們希望他能更好,這個「better」是跟自己比較,他對跳舞不擅長,但他能透過學習,能更好。

能夠具備基本的藝術素養,也儲存了幸福生活的養分。

模擬聯合國大會



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,1844年拍發了第一封電報,只傳送了65公里,開創了長距離通訊聯繫的新時代,但現在,一封電子郵件不到一秒鐘的時間,就能從臺灣傳到美國。而一台電腦的組裝,可能包含英國的處理器,日本的記憶體,臺灣的螢幕等等,因此孩子需要具備國際觀,他們是世界的未來。

TAS,他們有一個模擬聯合國大會,高中生學習主持議會,每個學生要選定作為某一個國家的聯合國代表(如圖片中的伊朗),因此該學生要去學習該國家的歷史、文化、經濟,並為該國在聯合國爭取利益。

從影片中,我們可以看到學生主持議會、各國代表之間互相結盟、交換支持對方法案的過程。

看到這裡,Jello忽然覺得以前的高中生涯完全是在死讀書。

國小課程的差異


TAS高中生具備的能力,其實是從幼稚園時就開始培養的。
接下來Karen就展示了一些TAS國小STEM課程的示範。

STEM即科學(Science)、技術(Technology)、工程(Engineer)、數學(Math)四方面整合的課程。

比方,我們國小的資訊課程,主要是一人一台電腦,老師教Office、小畫家等等技能課程。

我們看到TAS的高中生利用電腦設計程式進行機器人大賽,事實上這個能力是從國小開始培養起的,他們從幼稚園就開始基礎的機器人課程。比方我們看到二、三年級的學生,四個人一組,一開始先按照手冊組裝樂高機器人,接著有兩台電腦,他們要輸入電腦程式,讓機器人動起來踢足球。

Jello認為,機器人課程只是工具(要學校夠有錢才辦得到),重點是他們能從此操作過程中,培養了操作、邏輯、程式設計、合作等能力。

其實,就國小課程而言,TAS跟臺灣的課程內容並無太大差別,但重點是他們在教學過程中,融合了很多「操作」、「合作學習」的方式。老師的角色不僅是單向式的教學,更多時候扮演「引導者」,甚至是「學習者」的角色,由學生教導課程,或老師跟著一起學習,找答案。



例如小學二年級的課程中,有一堂課是讓他們自製黏土。
老師給了他們比較差的黏土,學生思考要如何製作出比較好的黏土。

教室內提供了各種材料(例如麵粉、鹽、水等),各組討論要用哪些材料、哪些比例才能製作出好的黏土,並且在實驗過程中紀錄下來,然後展示。

而我們的勞作課,可能會是這樣:老師告訴學生答案,你要用哪些比例哪些材料,來做出一塊成功的黏土。

知識反芻能力


如何評量學生是否已經學會了?
在我們的教育制度下,往往是用紙筆測驗來衡量孩子的學習成就,但我們看到了TAS國小一年的學生,自己用iPad操作手寫筆跡,錄下了語音講解數學題目的過程,由此我們知道他不僅聽懂了老師教的數學,也能夠反芻出來,真正「學會了」。

Jello叫一年級的兒子Ali錄製了一個數學題做示範。


再舉另外一個例子。

我們在健康課程中教導的「血液循環」。
在我們的教育中,可能是在課本中,利用文字、圖片、影片方式直接教導學生,人體從空氣中吸入氧氣,氧氣進入血液中,紅色的血液從心臟的動脈流出,然後藍色的血液從靜脈流回心臟。學生獲得了這項知識。

然而,一樣是學「血液循環」,他們的學生自己用圖畫紙畫下人體的各個器官,然後用移動氧氣分子,一張一張照片拍下,然後配音製成動畫,展示說明人體血液循環的過程。

有點像MIT的大學或研究生為K12學生介紹科學知識的影片所做的。





雖然一樣是學習「血液循環」的課程,你可以感受到不同教學方式,對這項知識學習的深刻性是不同的。
就如同一段話:

我聽到,我忘了。I hear and I forget.
我看到,我知道了。I see and I remember.
我做了,我才真正懂了。I do and I understand.


Karen提到,每個孩子一生只有一次三年級,他們值得一個好老師來引導,因此TAS花最多經費在聘請優良教師上面。他認為要有一套好的評量制度來評鑑老師,才能有好的教學。

在我們的教育下,有趕課的壓力,想給孩子許多的知識,可是孩子在「講光抄」、「背多分」的教學方式下,不可否認,很多的學習是很紮實的,但他們是否真正懂了。而這樣的教育,是否能讓孩子具備面對未來變化多端世界的應變能力。


在簡報中有一句話讓Jello印象深刻:

我們無法教導創造力
卻可能扼殺創造力


最令人擔心的,教育方式是否會澆滅了孩子的學習熱忱?

十二年國教,強調孩子要認識自己的志向,多元發展,問題是,我們的教育有沒有更多機會讓他們用「體驗」、「嘗試」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志向。

現在的十二年國教還只是在解決進哪一所高中的問題,而高中的課程並沒有太大的改變的話,我們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否真的有思辯、創造力。

這次參訪讓Jello看到了不同文化下教育的不同,也讓Jello有機會重新思考孩子的教育方向,是個很不錯的體驗。

1 則留言:

Inna 提到...

才想來看看妳教會暑假有沒有辦什麼活動適合小孩的,就看到妳準備去美國的消息,那就祝你們一路順風,順順利利哦!多po一些照片消息上部落格來給我們看哦!!(我沒有用FB了)